印度车市遇“寒冬” 遭遇近20年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危机

发布时间:2019-12-12
点赞数:0
阅读量: 2624
| 核心提示: 一直被看作中国之后最大的汽车潜在市场——印度汽车市场的不景气十分明显。据路透社报道,印度车市“寒冬”是其近20年来遭遇的最为严重的衰退危机。
   一直被看作中国之后最大的汽车潜在市场——印度汽车市场的不景气十分明显。据路透社报道,印度车市“寒冬”是其近20年来遭遇的最为严重的衰退危机。去年以来,印度汽车市场的下滑一直在持续,至今没有好转迹象。

  统计数据显示,10月份,印度汽车、摩托车国内销售数量同比分别下跌6.34%和15.88%。在11家主要企业中,只有最大车企玛鲁蒂铃木等3家公司实现增长,其余8家均低于上年。

  在玛鲁蒂铃木公司的董事长R·C·巴尔加瓦看来,正常的周期性衰退变成了汽车行业的严重萧条。

  分析人士认为,2018财年以来,印度汽车市场的大幅下滑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。

  从经济方面看,去年四季度,印度经济增速跌至6.6%,创一年多来新低。今年,在通胀高企的同时,印度经济增速却在不断寻底。一些市场研究机构预测,印度经济增速在7-9月份仍将处于寻底过程中,大概率处于上个季度5%的下方,与此同时,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(CPI)已经升至4.62%。

 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,印度央行今年已连续降息5次。自9月份以来,印度财政部也已经实施了4轮经济刺激措施。经济学家预计,到2020年3月底,利率将进一步降至4.9%。

  从政府实施的汽车产业政策方面看,今年7月,印度财政部宣布电动汽车和充电设备的商品及服务税从此前的12%和18%下调至5%,印度燃油车商品和服务税高达28%,但目前印度电动车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.1%。印度新的安全和排放标准还提高了汽车成本。印度政府计划在2030年实现电动化,但在推动电动车发展时面临来自传统燃油车厂商的巨大压力。据印度媒体报道,政府或暂缓实施电动车发展规划。

  印度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方式主要依靠贷款,大部分来自影子银行的新车贷款也间接导致印度车市下滑。此前,金融集团IL&FS和德万住宅金融公司的先后破产,导致印度影子银行危机和信贷紧张,从而抑制了汽车消费需求。

  此外,印度今年进入雨季以来,多个地方出现洪涝灾害,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汽车的销售行情。

  据报道,在2017财年至2018财年,印度乘用车出口7年来首次同比下降1.51%,前一次下降是在2010财年至2011财年,当时出货量下降了0.4%。截至目前的数据显示,2019财年的出货量可能还将下降9.64%。

  汽车行业占印度制造业产出的近一半,直接或间接雇佣了3500多万人,对印度GDP贡献率达7%。由于汽车市场不景气,车企裁员频繁。

  根据SIAM统计数据,包括印度汽车制造商、零部件供应商等汽车领域裁员人数已经达到约33万人。

  印度大部分汽车厂商都面临库存压力,甚至有许多车企选择减产或停产。据报道,8月28日至31日,塔塔汽车部分生产暂时停工,4500名工人在这四天时间里只能在家休无薪假,这已经是当月的第二次停工。

  约占印度市场70%的市场份额的前三大车企玛鲁蒂铃木、现代、马恒达的市场销量也都在大幅下滑。马恒达宣布推迟投资计划,并表示本财年将实行裁员。

  印度汽车行业发展放缓不仅仅影响到市场上的主流汽车制造商,其所引发的效应也影响到了许多小规模的工业企业,这些企业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。

  业界分析人士称,如果行情没有好转或者政府再不出手对汽车行业采取刺激措施的话,这些小型企业将会成为第一波倒闭的企业。

  在印度的新车销量中,铃木占有乘用车的5成市场。面对严峻的形势,铃木计划将正在建设中的印度新工厂的投产时间从2020年4月推迟至7月。将延期投产的是铃木100%出资的子公司SuzukiMotorGujarat的第3工厂,投资额为600亿日元,投产后的年产能为25万辆左右。

  去年,就汽车销量而言,印度已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,一些机构普遍认为印度有望在三年内超越日本,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。现在看来,从第四至第三的道路并不平坦。

  (来源:经济参考报)
点赞0
本期话题:印度,汽车零部件
评论
业务联系/技术支持
公司名称:广东金蜘蛛电脑网络有限公司
联系电话:020-38861363 38861343
电子邮箱:info@jzzfastener.com
QQ:1767548327
公众号:
视频号:
抖音号:
法律声明: 本网站中的厂商资料,供货、需求、合作、企业新闻等信息由本网站的注册会员发布,其合法性和真实性由各个发布信息的注册会员负责。
经营许可证编号:粤B2-20210752号丨备案号:粤ICP备09029740号
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1662号
技术支持:广东金蜘蛛电脑网络有限公司
Golden Spider Network Co., Ltd.